
延迟满足培养好性格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父母应该注意不要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。尽管孩子小的时候或许会哭闹,但父母不可以因此而迁就孩子,满足他们的每个需要。如此做会让孩子培养依靠性格,一旦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,就会大动干戈。相反,假如孩子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,他们将掌握主动控制情绪,不会由于被拒绝而发脾气。他们也可以权衡我们的行为,选择可以获得更大好处的方法,并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。
爱心“毒药”
目前的孩子生活条件非常不错,他们不缺吃的、不少玩的。然而,因为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和关注,孩子渐渐形成了“我要什么立刻就能有哪些”的思维定势。他们的欲望好像愈加深、愈加宽,变得愈加贪心。这种任性的满足会使孩子离开家庭后,面对打击和挫折没办法应付,感觉每件事都不顺心。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不好的影响,还可能致使心理问题的发生。
拖延从一分钟开始
第一,当忍则忍
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可以从2岁开始。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讲解,某个东西是其他人的,大家未必要有。让孩子了解,克制我们的占有欲是非常重要的。
第二,等待”必学课0岁开
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能开始培养等待的能力。当孩子哭闹时,爸爸妈妈可以先沉住气,和他说话,告诉他你正在干什么,等一分钟就会过来陪他。孩子从母亲熟知的声音中得到安慰,消除内心的恐惧。假如孩子仍然哭闹,可以让他哭上一两分钟,这能够帮助培养他的耐心。适度的哭还能增加肺活量,对孩子的健康有好处。
第三,点滴琐事当助手
日常的小事情可以帮助孩子培养高素质,掌握善解人意和习惯等待。比如,孩子想吃冰淇淋,但他正在咳嗽、嗓子疼。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讲解,吃冰淇淋会让嗓子更疼,需要等几天嗓子好了才可以吃。孩子会权衡利弊,选择等待几天后可以吃一个蛋筒。通过如此的历程,孩子可以控制我们的欲望,选择更要紧的事情。
借用重压情境训练忍耐力
为孩子设立重压情境可以训练他们的忍耐力。通过面对这类情境,孩子会开始主动调节我们的情绪,掌握等待。这类情境可以是孩子想要的东西暂时没办法得到,或者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才能达成的目的。通过如此的训练,孩子可以培养出心态平和的态度,更好地应付日常的挑战。
延迟满足可以培养孩子的好性格,让他们掌握控制情绪、权衡利弊,并有意识地调节自己。爸爸妈妈的爱心满足或许会让孩子变得任性,没办法应付挫折和打击。因此,父母要适度延迟满足孩子的需要,让他们掌握等待和忍耐。通过点滴琐事的培养和设立重压情境的训练,孩子可以渐渐培养好的品格和高素质。